委员履职“新阵地” 服务群众“连心桥”——南充市政协突出“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持续深化委员工作站(室)建设
一把剪刀,剪出非遗传承的巧思,更剪通联系群众的桥梁;一方斗室,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也汇聚起社情民意的暖流。在南充市,一个个扎根基层的政协委员工作站(室),正成为政协委员履职的“新阵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凝聚共识的“前哨站”。
精心布局:小站点构建大网络
“建设委员工作站(室),是市政协推动委员下沉、延伸履职触角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不建则已,建则有用、建则有效’,力求布局合理、特色鲜明。”2024年5月,南充市政协主席廖伦志在推进委员工作站(室)建设时表示。
市政协确立“贴近群众、建在基层、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的建站思路,截至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委员工作站(室)50余个。
任静委员工作站,是第一个建立的市本级委员工作站,选址在南充市总商会大厦。工作站牵头人、市政协委员任静是一名律师。他坦言:“工作站给了我一个固定‘摊位’,让我能更系统、更持续地为入驻大厦的各类经营主体和附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把专业所长真正融入履职日常。”
为更好助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市政协与顺庆、高坪、嘉陵、南部、仪陇、营山等地共建当地的市政协委员工作站(室),整合属地委员力量。“共建模式让我们的履职更聚焦本地问题,力量也更集中了。”市政协委员申会表示。
此外,聚焦界别特色和专业领域,民盟界别、教育体育界别和文化艺术界别委员工作站已建设完成并开展活动;位于现代物流园区的龙渊委员工作室正加速建设,旨在对接市委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的安排部署,将政协服务延伸至经济发展活跃的“神经末梢”。
特色运行:小平台彰显大作为
走进位于南充市嘉陵区陈寿公园的杜华江委员工作室,精美的非遗剪纸作品琳琅满目。作为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华江巧妙地将政协履职融入文化传承。“我们用剪纸讲好中国故事,更用它来倾听群众心声。”他认为,工作室不仅是文化窗口,更是民情前哨。
“经常有居民来串门,聊天拉家常中就听到了真问题。”杜华江回忆道,正是这些“家常话”,催生了他在2024年提交了关于整治城区电动三轮车乱象的建议。如今,嘉陵区校园周边及街道已禁止电动三轮车违规停放。“以前校门口三轮车乱停乱放,看着就揪心。现在看着安心多了,孩子上学更安全。”附近居民张阿姨满意地说。
杜华江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0余条,提交提案线索30余条,组织开展公益活动20余次,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
位于高坪区六合丝绸博览园的市、区政协民盟界别委员联合工作站立足丝博园这一文化地标,积极汇聚民意“活水”。工作站综合群众意见,组织政协委员与区文广旅局、相关公司就加强丝博园非物质文化传承开展活动,促成染坊实践基地在园区内建成,使丝绸文化可触可感。
今年以来,该工作站已开展活动3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8条,助推解决实际问题10余个。关于打造“丝绸特色小镇”等建议,为市、区两级发展丝绸服装产业提供了决策参考。
硕果盈枝:小阵地凝聚大共识
委员工作站(室)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一个个扎根基层的委员工作站(室),有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让政协离群众更近,让政协工作不断焕发新活力。
如今,杜华江委员工作室不仅成为畅通民情民意的阵地,还是讲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故事的窗口。2024年6月,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6名师生走进杜华江委员工作室。杜华江拿起一幅作品介绍:“这幅剪纸展现的是我们政协‘有事来协商’的场景,大家围坐一起,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位留学生感慨道:“剪纸很美,委员讲述的协商故事更有意思,让我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独特一面。”
7月10日,在四川华景智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嘉陵区市政协委员工作站的委员们正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陈俊年关于生产经营的介绍,“目前最大的困扰是物流成本偏高”……听到陈俊年的讲述,委员们立即行动,当场联系物流部门负责人协调优化线路、降低成本的具体方案。
“一直困扰我们的物流难题,没想到在委员工作站的协调下,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真是太感谢了!”陈俊年表示。委员工作站(室)的触角延伸到了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促使问题被及时发现,协商随时进行,解决方案迅速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委员工作站(室)建设,突出‘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让这些履职小阵地在服务发展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中,持续释放‘大能量’,写好‘四个凝聚’这篇‘大文章’。”廖伦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