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担当绘新卷 协力奋进谱华章——南充市政协开展“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专项行动纪实
近年来,南充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决围绕市委“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奋斗目标,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中心大局,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持续深化“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专项行动,在服务南充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彰显政协担当、贡献政协力量。
南充市政协开展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走访调研。
建言献策护成长
提案办理优环境
“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得知这些年来学校越办越好,同学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健康快乐成长,我很欣慰。”2024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南充市政协迅速响应,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专项行动的履职实践。依托“提案话南事”工作品牌,市政协通过提案建言献策,督促有关单位办理落实,共同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构建一片蓝天。
“打造研学基地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教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教学。”市政协委员、嘉陵区政协主席白青云在《关于打造南充市南池书院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的提案》中建议,打造集书院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国防教育、非遗传承等为一体的综合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该提案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真办理,推动出台《南充市全域研学旅行发展总体规划》,在满足全市科普教育、科技教育研学旅行发展需求的同时,让少年儿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体验科教的魅力与乐趣。下一步,南充市还将按照总体规划,依托现代技术、突出资源特色,构建全国知名的“五彩”研学旅行体系。
南充市政协委员、阆中市政协副主席李小珍在《关于构建多方保护格局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建议》中呼吁,健全共护机制,抓实学校管护,强化职能监督,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护航下一代健康成长。南充市相关部门在办理提案时采纳了委员建议,成立了由市长牵头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南充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个必须”》,大力实施包括强国有我成长行动、家庭监护提能行动、清网整治护航行动、爱心圆梦温暖行动、法治护苗关爱行动、护苗力量提升行动的“六大行动计划”,凝聚社会合力,全面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进一步筑牢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网络‘六大保护’防线,纵深推进‘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如何在“双减”政策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民盟南充市委会经过深入调研,提交《关于建立巩固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的提案》支招:深化教育评价、招生考试、职业教育改革,强化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精准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堂教学、作业管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坚决治理校培乱象。”市教育和体育局提案办理人员专程上门,向民盟南充市委会就办理情况进行答复说明,“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目前,南充市共有小学370余所,学生33万余人。”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建立沟通办理、结果反馈、跟踪回访闭环运行机制,通过同类提案‘打包办’、相关部门‘联合办’、邀请委员‘面商办’等方式,回应委员和社会关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干共建新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南充市政协调研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稻浪翻金,虾肥果香,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专家还来田间地头教技术。现在,农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西充县凤鸣镇马川井村稻虾养殖基地旁,村民何从均望着丰收的田野,脸上笑开了花。
这一幕,正是市政协深入开展“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专项行动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
市政协坚持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抓手,聚焦乡村“五大振兴”、粮食安全、群众增收等关键问题,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通过“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务实帮扶”的“组合拳”,让政协力量扎根田野,助力振兴成果惠及农户。
乡村振兴,思想先行。市政协始终把“凝聚共识”作为首要任务,以多元载体打通思想引领的“最后一公里”,发动农业、科技、经济等界别委员组成“政策宣讲队”,深入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宣讲56场次。在南部县东坝镇晚熟柑橘基地,委员们用“土话”解读惠农政策;在仪陇县铜鼓乡蚕桑产业基地,委员们把“产业振兴”换算成“种桑养蚕能赚多少钱”的实在账,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干;在高坪区晚熟柑橘产业园区,通过小微协商助力农户与合作社达成合作,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越来越浓;在阆中市金垭镇板桥沟村,政协机关干部多次上门走访,协调解决村道修建、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助推6.6公里村社道路改建完成、280户农电改造升级、7座便民桥横跨沟渠。“以前很多村民觉得在农村没奔头,现在政协协助村上建了路、引了项目,大家都觉得在农村也能大有作为!”板桥沟村第一书记彭丽感慨道。
“围绕产业振兴、粮食安全等关键议题,我们发挥政协优势,打出‘调研+协商+监督’的“组合拳”,推动‘问题清单’变成‘解决方案’。”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曹利平说。近年来,市政协聚焦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推广、产业链延伸等问题,先后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16次,形成《南充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18条可操作的建议;开展“优质农产品进出口商贸物流平台建设”专题协商,相关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组织关于“现代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提案办理协商,推动全市新增蚕桑示范基地5000亩;在村(社区)开展“产业基地+精深加工企业”小微协商13场,帮助蓬安县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小协商”解决了“大问题”;针对“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不足”,组织委员分赴9个县(市、区)的42个行政村调研走访,专程赴攀枝花跃进水库“取经”,凝结委员智慧的《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调研成果,推动市委统筹资金逐年整治改造,助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把民主监督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组织委员开展视察,对相关项目提出“分类管护、精准运营”等建议;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农资金使用等开展“嵌入式”监督,近两年累计发现并助推解决问题11个,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
在政协助力推动下,南充现代农业发展蹄疾步稳。截至2024年,全市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289万亩、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培育粮油规上企业81家,年营收超82亿元,“卖原粮”的老路子正逐步转向“精深加工”的新赛道。
“大家看,秸秆堆肥要先粉碎,再按比例混合菌种,不仅环保还能当有机肥,一亩地能省几十元化肥钱。”在嘉陵区双桂镇的田间,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科科长兼中心实验室主任刘莉莎耐心地向村民介绍秸秆堆肥技术。这样的“田间课堂”,近年来已在全市乡村开讲60余场次,惠及农户8000余人。
市政协通过“党员带头、界别联动、企业赋能”,引导委员主动扛起责任,扎根乡村振兴前沿。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党员活动小组牵头,每名党员委员与2—3名党外委员结成对子,共同参与“认领农情监测点”活动。在西充县、仪陇县的26个村,委员们定期监测农作物生长、病虫害情况,及时指导农户管护,累计解决田间问题130余个,让“党员红”成为田野间的“暖心色”。农业界别委员发挥“懂三农、接地气”优势,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等服务。在西充县马川井村,委员们协调省、市农业专家20余人次,指导村民发展稻虾养殖,从最初150亩扩展到900亩,亩均增收2000元;在南部县,委员们推广晚熟柑橘管护技术,让当地柑橘年亩产提高15%。84家委员企业主动“下沉”乡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总部位于仪陇县的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铜鼓乡建成现代蚕桑示范基地2万亩,带动1450户农户户均增收5300元;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吸纳10余名脱贫户到企业务工,平均月薪超3000元,企业负责人、市政协委员尹相力还担任了西充县跳蹬河村“名誉村主任”……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参与乡村振兴帮扶3829人次,协调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4585件,服务群众3.3万人次。
协商建言“南充造”
同心助力“走出去”
南充市政协调研丝绸产业发展情况
位于嘉陵区的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剑杆织机,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绸缎品质,产品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高坪区,一座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455亩的现代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基地集成收储、冷藏、分拣、检测、配送全链条功能,将成为“南充造”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支点……
南充拥有汽车汽配、丝纺服装、特色农产品等多元产业优势,“南充冬菜”“尚好桑茶”等地理标志产品极具市场潜力。然而,大而不强、品牌力弱、市场拓展不足等短板,制约着“南充造”走向更广阔舞台 。
为破解发展难题,市政协聚焦“大力推动南充优质产品走出去”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议,组织政协委员、行业代表、政府部门共商良策,为“南充造”出川出海注入协商智慧与政协动能。
协商会前,委员们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调研。他们深入吉利四川、顺成纺织等行业标杆企业,走访丝纺车间、柑橘基地、物流园区,倾听企业和界别群众声音,形成“问题清单”。
“只有把问题摸透、把症结找准,协商才能有的放矢。”市政协联谊地方政协委主任吉彦鸿介绍,此次协商共收集意见建议40余条,梳理为品牌建设、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服务支撑4个方面,为协商建言奠定了扎实基础。
协商会上,7名委员与行业代表围绕产业升级、品牌塑造、平台赋能、物流提效等关键领域,抛出“硬核”建议,形成推动“南充造”产品“走出去”的“组合拳”。
强产业,补链延链激活新质生产力。针对汽摩配产业“小散弱”现状,市政协委员李虹波建议“科学制定‘十五五’产业规划,聘请专家‘把脉’,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聚焦丝绸产业“创新滞后”,市政协委员罗春林提出“推动智能制造、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为“中国绸都”重塑辉煌支招。
塑品牌,文化赋能提升市场认同。“‘好充食’品牌需扩大覆盖面,丝绸、三国文化要转化为产品附加值。”市政协委员梁建文建议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文化IP”矩阵;阆中市工商联副主席黎明虎则呼吁,“开发‘Z世代’国潮礼盒,让‘张飞牛肉’‘保宁醋’等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拓市场,平台物流打通“最后一公里”。针对“线上营销弱、物流成本高”痛点,时任南充现代物流园管委会主任侯珺尧提出“构建全域冷链网络,开通‘南充—粤港澳大湾区’冷链专线”;市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副主任罗俊梅分享“南充印象馆”经验,建议“对接浙川供应链资源,设立重点城市‘南充产品展示中心’”。
“委员们的建议精准切中要害,操作性强!”会上,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现场回应,将“全盘吸收、聚焦重点”,从“产品供给、主体培育、市场营销、平台建设、要素保障”发力,推动“南充造”产品加速“出圈”。目前,委员协商意见在市级部门迅速得到转化落实,相关企业也广泛采纳委员的建议,这些“金点子”成为助推“南充造”产品“走出去”的有效举措。
“政协既要为‘南充造’鼓与呼,更要成为产品走出去的‘助推器’,让更多‘南充造’‘南充味’‘南充韵’香飘全国、走向世界。”市政协主席廖伦志表示。
携手共话好风景
“诗与远方”绽新韵
南充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春节文化在此交融,绘就“诗与远方”的生动画卷。近年来,市政协紧扣文旅深度融合,聚合力、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现代化南充建设持续注入文旅新动能。
今年1至6月,全市A级以上景区节假日累计接待游客661.22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全市实现旅游总花费615.2亿元,同比增长15.3%。亮眼数字背后,是文旅产业焕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凝结着政协履职服务的智慧和力量。
特色鲜明与否、体验性强弱、配套是否完善、营销是否灵活,事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政协委员的履职重点。市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基层,针对文旅发展堵点、难点“把脉问诊”,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协商中凝练对策,助力南充文旅品牌“出圈”“出彩”。
委员们建议,擦亮南充文化IP,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让沉睡的文旅资源“活”起来、“火”起来——阆中古城推出“春节元宇宙”互动项目,游客扫码即可邂逅“虚拟落下闳”,参与《太初历》算法解密,年轻游客占比从28%大幅提升至42%,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西山万卷楼通过技术复原“桃园三结义”“舌战群儒”等场景,游客可化身三国人物参与剧情,带动景区游客量增长25%,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六合丝绸博览园升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带动文创销售额增长120%。朱德故里景区升级“重走革命路”研学项目,年接待团队超260个。张思德纪念馆融合沉浸式展陈,年均接待60万人次,成为宗旨教育特色基地。
市、县两级政协委员持续通过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建言献策,助力文旅富民惠民。“非遗体验店”走进1227顺庆府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王府井商圈,透明展示保宁醋酿造、川北剪纸、竹编手作,游客体验制作“张飞牛肉”、品尝“南充米粉”,“舌尖上的南充”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有效带动就业增收。市政协还创新“编藏赠读”机制,建成市级政协文史馆,馆藏3500余册文史资料,开发“文史数据库”实现扫码阅读,340个基层阅读点开展“送书下乡”“文史讲座”等15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助解“黄金水道”梗阻
共创“水运复兴”事业
初秋清晨,嘉陵江南充段波光粼粼,白鹭掠过随风摇曳的芦苇丛,振翅飞向水天相接处;黄金江岸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迎着习习江风,舒展拳脚、舞动太极;南充港河西作业区大件运输码头一片繁忙,从渤海岸的秦皇岛港启程,途径苏、皖、湘、鄂、渝五省(市)水路运抵南充的一批变压器,在此吊装上岸……嘉陵江畔处处都是“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动人画卷。
2024年南充水路货运总量达2101万吨,货物周转量64569.4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1691万吨,3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分别为14%、41.7%和17%。这幅“水运复兴”的生动图景,彰显了南充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其中凝结着市政协始终与党政工作同轴运转、同向发力的智慧结晶。
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自古便是川渝水运“黄金通道”。然而,由于航道梗阻、船闸调度不畅、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其潜力长期未能充分释放。市政协组建调研组三赴嘉陵江沿线,现场踏勘、多方座谈走访,形成《加快打造嘉陵江黄金水道》《提升井口航道通航能力》等系列提案。
在政协助推下,水运行业高质量发展引起党政高度重视。市政府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嘉陵江南充段航道管理的通知》《扶持水运发展“以奖代补”实施细则》《推进嘉陵江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构建起“战略目标—重点任务—要素保障”政策体系,明确2025年为“水运突破年”,全面启动工业品、农副产品水路出川计划。目前,南充港口经营主体增至13家,水运企业达185家,船舶总量突破1200艘,水运规模稳居全省前列。
嘉陵江南充段300公里“最柔美的身段”,既是经济动脉,也是生态屏障。如何让“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市政协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为切入点,推动“水利+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在南部,委员们建言升钟湖“以赛促旅、以节兴产”,推动国际钓鱼大赛、中国皮划艇巡回赛等赛事落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在西充,委员们聚焦青龙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专题协商,提出打造自然科普课堂与文化名片;在蓬安,委员们围绕“嘉陵第一桑梓”,建议挖掘司马相如文化,开发研学体验产品;在阆中,委员们提出在金沙湖建设滨江生态长廊,实现“水润古城”古今对话。目前,南充市7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各具特色,新增湿地公园20余个,成功打造的“印象嘉陵江”“满福水城”“凤仪湾”等亲水项目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乡村振兴新引擎。
嘉陵江上,千帆竞发,碧水东流。南充市政协以水为墨、以江为卷,通过“同心共建、同向发力”的履职实践,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担当与作为,书写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