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政协助力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协商“金点子”成就“新丰景”
热浪滚滚,南充近300万亩的粮食安全产业带内,高标准农田如棋盘般铺展。新种上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正蓬勃生长——这是南充市政协从阡陌调研到政策落地,以精准履职为笔,助力绘就的“天府粮仓”丘区样板新画卷。
2022年以来,南充市政协围绕丘区农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视察1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7篇,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50余件(条),多条建议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建设注入强劲“政能量”。
深入调研 把准吃透实情
“丘陵地块零散,农机下田很困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没有后续管护资金”……2022年3月,在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调研座谈会上,10余名村民围坐在市政协农业界别委员的身旁,将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心中的担忧一一道出。
围绕如何助力“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建设,近年来市政协开展了不少调研。
南充市现有耕地面积占全省近1/10,然而丘陵地貌占比超60%等问题长期制约当地着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市政协主席廖伦志提出要求。
当时,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部分委员,联合相关部门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9个县(市、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在蓬安县,委员们穿行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化农田间,敏锐发现数据背后的问题,如丘陵地貌导致机械化率不足60%、部分灌溉渠系末端出现断流现象;在西充县,尽管“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已小有名气,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短板依然突出……
“丘区农业的痛点在于地块零散、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经营不足。”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吕志华一语道破关键。
调研组先后走访19个乡镇、42个行政村,并召开15场座谈会,与种粮大户、龙头企业负责人、基层干部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市政协形成《关于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的建议》,提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等具体建议18条。
协商建言 激活发展动能
如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南充市政协通过协商议政,全力推动“问题清单”向“成果清单”转变。
2023年1月,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组织委员通过大会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渠道积极建言献策。市委高度重视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将粮油加工纳入“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核心板块进行布局,锚定建圈强链目标,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粮食安全产业带内的烘干、仓储、初加工、精量播栽农机按比例给予补助,全力推动粮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同时,大力推动粮油产业精深加工,积极开展建圈强链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带动全链条上下游协同发展。
目前,南充市已先后引育粮油规上企业81家,培育10亿级链主企业1个、亿级链属企业5个,年营收超82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负责人杜晓宇说:“我市粮油产业正从‘单点单线’迈向‘一带两翼’的抱团发展模式。”
民主监督 助推落地落实
为确保建言落地有声,南充市政协连续3年将粮食安全纳入民主监督计划,采用“调研+协商+监督”的方式,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开展常态化监督。
针对高标准农田末级渠系与大中型灌区骨干管网建管脱节问题,2024年7月,市政协组织委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并赴攀枝花市仁和区跃进水库灌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形成《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的建议》。这一建议助力市委、市政府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逐年推进农田末级渠系综合整治改造工作。
今年5月,在夏粮丰收、水稻栽插的关键期,市政协围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主题,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充县、南部县开展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视察监督。
在位于西充县仁和镇的现代化科技育秧中心,其负责人杨永刚一边忙碌一边介绍说,中心今年在全县范围内签订秧苗订单35万盘,“这批秧苗可直接用于机械化插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南充已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289万亩,高标准农田5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50万亩,产量325万吨;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6个,其中粮油类园区45个。
目前,南充丘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廖伦志表示,市政协将继续发挥优势,聚焦种业科技创新、全链融合发展等新课题,通过“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专项行动,助力“天府粮仓”丘区样板成色更足、底色更亮。